最近,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餘輝的新作《<清明上河圖>面面觀》受到廣泛關注。張擇端繪製的《清明上河圖》描繪了清明時節開封城內外的熱鬧景象,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。
在餘輝的講述中,《清明上河圖》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性,而且隱藏着很深的思想性。張擇端在表現開封城繁華的背後,揭示了當時的一些社會弊病,他以這幅畫為契機,委婉地勸諫宋徽宗。
一位神祕的作者
《清明上河圖》的作者是張擇端。説他“神祕”,是因為他流傳下來的資料和故事很少,人們只能從中得到一些零散的信息。
資料圖:遊客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觀看石渠寶笈特展上的《清明上河圖》,該展共包括283件書畫藏品。 中新社發 張浩 攝
在金人張著的跋文中,對張擇端的生平有過一個介紹。但也不過寥寥數語,很難勾畫出這位畫家詳細的人生軌跡。
但綜合起來,可以知道的是,張擇端字正道,幼年熟讀詩書。在年輕的時候,遊學於京師,希望通過科舉考試來改變命運。不過,張擇端後來轉而學習繪畫。如今看起來,這像是考試失利後的謀生之舉。
張擇端很有點繪畫天賦,還如願考入翰林圖畫院,他擅長描繪舟車、市橋郭徑,細緻無比,自成風格。後來,他完成了傳世名畫《清明上河圖》。
遺憾的是,有關張擇端的下落幾乎再也找不到任何一點資料。餘輝推測,張擇端生活在北宋末年,很可能在北宋滅亡後滯留北方,才會“蹤跡全無”。